首頁 ﹥ 精彩魅麗 > 封面故事Cover Story > 【112/113期】封面故事:儀式創造神聖能量場/張之愷

【112/113期】封面故事:儀式創造神聖能量場/張之愷
「劇場,本來就是一種神聖儀式」張之愷一開口,就先道出劇場的本質。
傳說戲劇的起源,是來自於古希臘的酒神祭祀表演。「祭典就是一種將個體意識,透過儀式性的表演,達到集體神聖化的結果。」張之愷說明,劇場的其中一個重要目的,就是要透過表演儀式,將物質的意識和靈性的潛意識結合。讓人們可以在參與遊戲的過程中,達到集體潛意識的對話。
無論是部落打獵前的入山儀式,原住民慶祝豐收的儀式,或是在特殊節日聚集在教堂唱聖歌、在廟宇一起誦經祈禱。就算只是在旁觀看,只要心神投入,就能感受到這個一起被淨化、平靜、或豐盛的能量。
捕捉意象訊息
顯化意識
身為表演藝術家,同時也是身心靈療癒工作者,張之愷認為儀式就像是一座橋:「當我們要走向內心時,這座橋能夠幫我們從這岸渡到彼岸。」每一次要進行表演、訓練、甚至創作之前,張之愷都會利用一套儀式,把自己的身心靈調整到一個特殊頻率的振動狀態,除了隔絕一些不好的振動頻率,同時也為自己開啟更敞開的靈性通道,把自己交出去。
「創作者不是發明者,而是發現者。因為發現了潛意識之間隱藏的東西,需要聽從自己的內在,與深層的自己不斷地產生共振。」因此每一次的表演、每一階段的儀式,更是不斷地醒自己虛心。張之愷轉述呂應鐘教授常說的:「人不要勝天,要敬天。」敬天就是一種臣服,越是創作者,越不能有傲慢。就像進行音樂創作的時候,不是用邏輯去聽音樂,而是必須先讓身體放鬆,讓一切敞開來,用身體去感覺音樂。
儀式的橋,除了帶我們從意識看到潛意識,也打開了往其他方向連接的道路。關於空間中這些看不見的能量,張之愷引述量子學者波姆的說法:「現在大家聽到、看到、想到的都是顯秩序;另一面想不到、看不到的部分就是隱秩序。這個隱秩序有無限多層,相當於榮格學說中的潛意識、集體潛意識,及客體心靈的部分。都是我們意識沒有辦法覺察的部分,或稱為『意象』。」
很多人覺得「意象」是一個很模糊的詞。張之愷用另一個方式形容:「我們腦中的意象,就像紙漿散在水裡面。紙纖維很細,分布在水裡頭時看不出來,當我們利用篩網打撈紙漿、烘乾,就能變硬成形。」神聖儀式就像是用篩網把紙漿打撈烘乾的動作,成形的紙漿就是顯化的意識。
敞開自己
一起和諧共振
現代人常把醫院當百貨公司逛,睡不著時看失眠門診、胸口悶看心臟科、心情鬱卒時掛精神科,拿了一堆藥好像也沒有太大的改善。「人本來就是一種和諧的量子波動系統,身心靈也是一體的,無法拆開管理。」甚至當我們只要進入一個空間中,人們彼此間的量子波動就會相互影響。
張之愷說明:「以物理學的角度來說明,不同人的量子能量波之間會有拖曳效應,也就是我們說的共乘效應。在生理變化上,就像是很多女孩們會因為同住在一個宿舍房間,長期朝夕相處,在不知不覺間月經周期也會跟著同步,就是能量的共乘效應。」
在神聖儀式的場域裡,量子力學提到的「共乘效應」有時就會出現像是「一人得道,雞犬升天」的狀態。張之愷形容,如果有一個人達到開悟者的狀態,就會連帶讓身邊的其他人覺得「天啊,我好像開悟了」的感受。因此也很容易理解,為什麼數以萬計的人要去聖地朝聖?為什麼要參加集體的靜心齋戒?因為當我們進入神聖的環境中,能量也會一起被提升,有沒有其他進一步的動作其實不重要。在宗教儀式中灌頂或是加持的動作,只是強化我們的意識能量,讓我們察覺到「我接受到這樣東西」。
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【魅麗雜誌112/113號】
更多精彩文章,請上【魅麗FB】
張之愷 Profile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