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﹥ 精彩魅麗 > 觸動人心People > 【114期】封面故事_活得有知覺/陳怡蓁

【114期】封面故事_活得有知覺/陳怡蓁
在個人電腦剛開始起步、尚未普遍的一九八O年代,陳怡蓁隨著夫婿與妹妹三人共同創辦趨勢科技。三十年來,公司從台灣起步到走入國際,成為世界知名的電腦防毒軟體企業。直到十多年前,公司營運已步上軌道,逐年穩定成長,陳怡蓁和夫婿決定工作退出第一線,將重心轉向藝文與公益活動,也將住家移到花蓮,讓生活的腳步慢下來。
以旁人來看,陳怡蓁無論在事業、藝文、或家庭生活,都能忙碌充實又游刃有餘,如何達到這般精采又平衡的人生,正是我們想探索的。陳怡蓁聽到我們對她的描述,笑著謙虛說:「我覺得自己的生活還蠻平淡的。」接著又對這個令人傾心的平衡人生作補充:「如果真要討論平衡,或許是長時間累積下的平衡吧。」她表示在三、四十歲的時候,掌管全球人事和行銷,當時全力在事業上衝刺。直到二OO五年轉任文化長,才有時間從事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,便慢慢放鬆下來,把重心轉向藝術與文學。
必須先知道 我現在正在做什麼
在創業初期,陳怡蓁也曾經被緊湊忙碌的生活壓得喘不過氣。「當時為了新創的公司,離開雜誌業轉到科技圈。我和兩個小孩在美國,先生在其他國家打拼。有一天晚上我忙到一半,突然停下來問自己:『我現在正在做什麼?』」
「那時我剛看完英文法律文件,接著打開電腦,著手寫的卻是公司的英文產品使用說明書。」陳怡蓁過去念的是中文系,喜歡寫文章,想到現在卻做著完全不同的事情,不禁默默流下眼淚。接下來幾天,陳怡蓁將工作暫時放下,到外面走走、看電影,把自己重新拉回來。。
「那樣的反應,就是一個覺。」陳怡蓁描述:「當我們要『做自己』、『把自己的部分做好』,必須先知道『我是誰』,如果不知道自己是誰,要如何做自己?」
學而時習之 跳出生存恐懼
「很多人不敢停下來,怕失去現在手上已經擁有的,所以不斷對眼前的物質生活汲汲營營,卻忘了去經營自己的人生。」陳怡蓁提醒:「除了向外求,也要記得回過頭和自己溝通對話。」
陳怡蓁舉例,我們從小就朗朗上口的《論語》裡,其實就道出了探求靈性的三個階段。子曰: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」透過國學大師辛意雲的「論語新說」課程,陳怡蓁對於這段文字意涵有了更新的一層體悟。「過去認為『學而時習之』是學習的學,事實上『學』在古字中通『覺』。就像子曰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』,並不是孔子十五歲才開始上學,而是覺醒。覺醒到自己身為人,除了求生存的本能,另外還有別於其他動物的靈性需求。」。
但是當人陷在「無明」的生存恐懼中,無法看破時,就會一直盲目地追求生存而不自知。「就像是因為喜歡音樂,想要立志要成為一個音樂家時,聽到旁人提醒『如果玩音樂賺不到錢,你要靠什麼吃飯?』自己馬上進入生存恐懼,又回到現實乖乖地上班寫程式。」陳怡蓁笑著解釋:「所以在生活當中,我們需要不停地提醒自己要超脫生存恐懼,就是學而時習之的『覺醒』。」
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【魅麗雜誌114號】
更多精彩文章,請上【魅麗FB】
陳怡蓁 Profile
|